目前分類:衛教文章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的孩子每天忘東忘西、做事拖拖拉拉、寫作業寫好久、常要人在旁一直盯」


「老師說我的孩子上課坐不住、動來動去、整天像個陀螺ㄧ樣停不下來」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好發於兒童期的疾病,臺灣約有7.5%的兒童有此病症以一班30 人來看,平均每班有2到4名過動兒。目前台灣尋求正確就醫管道的僅有5%,顯示大眾對ADHD的認知不足。

 

ADHD主要三大症狀為: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

一.注意力不足(忘東忘西、無法專注在同一件事情太久、常恍神、容易分心

二.過動(無法好好地坐在座位上、身體會搖晃、上課喜歡走動…),

三.衝動(愛講話、忍不住插嘴、無法等待、會插隊)。

這些症狀在12歲之前,就已存在。由於有這些症狀,在兩種以上的場合(如學校和家中),會導致兒童的行為規範、情緒調節、人際互動、學業等功能受到損害。

 

ADHD目前分成三種表現型:

1.最常見的是合併型,也就是有注意力不足的症狀,也有過動衝動的特質;

2.其次是注意力不足型,單純只有專注力不足的症狀;

3.最少見的是過動衝動型

以男性學童較常見,男女的比例約為 3~5 : 1。主要 原因為患有 ADHD 男童大多以衝動及過動 表現其症狀,而患有 ADHD 女童多為注意力 不集中型,比較容易被師長忽略就醫。

 

什麼是ADHD?

ADHD是一種腦部發展速度較緩慢的疾病神經生物學研究顯示一般兒童額葉大腦皮質約7-8 歲成熟,而ADHD孩童額葉大腦皮質11歲才成熟。也就是說, ADHD 的大腦皮質,與一般兒童相比,平均約晚3-5年成熟。而到了青少年時期,一般人的大腦皮質會開始變薄,但是ADHD 患者若沒有接受治療,其大腦皮質變薄的速度會更快。這些延遲成熟的部位主要在大腦的前額葉區塊,負責管理注意力、行為抑制、執行功能有關。
 

過動兒成長面臨的適應問題

正常的學齡前兒童非常活潑、注意力短暫而且相當衝動。

ADHD學齡前兒童在一般遊戲活動時活動量與一般兒童相似,但是在結構式的環境裡就顯得坐不住,動來動去、比如說離開座位、離開飯桌、無法聽完故事、就連看個電視都會動來動去。

ADHD學齡期孩童,活動量在玩遊戲時、在結構環境、及在睡覺時都比正常孩童高。學齡期的 ADHD 兒童通常有學業困難。 可能有明顯的同儕關係不良和在社交上不成熟的現象。

ADHD青少年時,好動症狀好轉。較可以坐著吃飯及上課,但仍會動來動去、會用一些小肌肉的動作來表現。比如轉筆,玩手等等。青少年典型症狀是組織障礙而非過動。患者不易完成任務,可能過度熱衷於冒險和衝動性的行為,反應在汽車肇事率的增加上。

ADHD成人,持續表現注意力不足及衝動,好動症狀轉為對內心的煩躁不安。做事缺乏組織、沒有條理、無法如期完成工作。人際關係不佳。較多車禍意外、較多留級、較多法院轉介、言語或行為較衝動、不成熟人格特性,對兒童期印象較負面,自尊心較低、有較少的社會技能。

 

若不治療,症狀及功能障礙會持續到成人期

若沒有適當治療,>60% 兒童期ADHD會延續至成人。過動的症狀會隨年紀增加緩解, 然而不專心及衝動的症狀會持續到成人。  若衝動性症狀延續至成年,可能導致青春期物質濫用或行為問題的發展。而且,有八成的ADHD 可能會衍生出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例如焦慮症,憂鬱症或物質成癮),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成人的生活品質。因此早期介入有其必要。另外可能因為ADHD核心症狀不專注、易衝動發生意外傷害機率也較一般兒童高。比如車禍、骨折、撞到頭、走路跌倒等,而治療可以避免他們的安全健康問題。

 

治療就能不一樣!

ADHD治療6歲以前是採行為治療為主。6歲以後以藥物為主、行為治療為輔,且需醫師全面性的綜合評估診斷。ADHD高達八成的患者能藉由藥物治療改善症狀

 

目前用來治療ADHD核可的藥物包括Methylphenidate (短效劑型為利他能,長效劑型為利長能及專司達)以及Atomoxetine(思銳)兩種藥物。藥物可以明顯改善大部份ADHD的三大核心症狀、人際關係、學業表現、社會適應、生活品質、以及腦功能 。


 

長期追蹤研究發現,適當的藥物治療可以:

減少意外傷害(43% Lancet Psychiatry ,2015)、降低頭部外傷的風險(34% JAMA Pediatrics,2015) 、減少使用物質濫用(31-85% Pediatrics, 2014 )、降低犯罪率(32-41% N Engl  J Med, 2012)‘降低自殺率(43%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14)

 

呼籲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衝動、好動、健忘,這都可能是過動症的症狀,應立即找專業醫師評估並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6-18歲),特別是孩童在小學至青春期這段時間,幾乎是人生最重要的學習黃金時光,並且協助孩子早期建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培養自信心與責任感,對孩子的未來影響甚遠。

 

 

文 / 沈毅蓁 醫師



 

欲獲知更多相關訊息,歡迎來電02-8771-6545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加入LINE後,記得輸入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祝您 真心全意 . 活出自己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改變之路,漫長、曲折、動人。初診建議利用早上時間來診~ 

 


門診談什麼 改變的層次
 


[為什麼有人可以跟醫師談那麼久?]

[要跟醫生講什麼?]

 

以上是求診者常提出的疑問

 

      情緒方面的症狀 (焦慮、憂鬱、失眠等) 常合併身體感覺的異常 (心悸、胸悶、耳鳴等),也常與所處環境和所抱持的認知信念有關,門診醫師的評估需花更多的時間來辨析。近來也發現,透過良性的醫病合作關係,求診者的訴求已經從基本的 [診斷]、[緩解症狀]、[早期預防疾病],漸漸轉型、加值為 [追求快樂]、[保持平靜] 與 [尋求內外一致] 等多樣化期待。許多求診者在看診前,即有充足的自我觀察、思緒及問題匯整,所以會願意花稍長的時間與醫師好好討論。事實上我們也鼓勵這麼做,即使單純服藥已帶來長足的身心改變,藥物造成的 [改變] 也期待患者能細細消化過,並與醫師討論,這有助於醫療計畫與執行的細膩程度。

 

研究顯示,心理諮商和藥物治療的有效結合,能增強單獨藥物或單獨諮商的療效,效果也更持續。而期待慢慢減藥或停藥的患者,特別需要協談式的治療,諮商有助於擴大自我覺察和增進行為改變。當然,詢問與互動式的談話,勝於單方面地 [聽醫生講]:透過討論,求診者有機會獲得某個問題之 當前最佳科學共識 (current best scientific consensus)

 

然而,精神科醫師的談話角色,和其他科的醫師還是有點不一樣。偶而,醫師會給你一個合適的答案,但更多時候,醫師是在協助你追尋 [屬於自己的答案],協助你 [成為你自己],這彷彿是個教練的角色。除了 症狀 與 環境壓力 之外,[內在狀態] 是經常會被探索的範疇之一:安全感、信任、自我意義、控制、經常重演的人生困境…..等。這樣的談話將引導至某些具有實質意義的方向:清楚自我脈絡、增進自我覺察、改善表面症狀、促進自我實現。深入談話的優點之一,包含讓求診者更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心理狀態(經常和 「想」 的 不一樣!),這有助於人際間的良性溝通、繁複世界的解鎖、讓每個當下的人生決定更具智慧。 

 

精神醫學、心理學、生物學、醫學,重來就不是增進健康的 「唯一」 模式,但我們的經驗 (團隊目前每月接觸約4000 人次) 是: 透過嚴謹規範的精神醫學與心理實務,疾病的治療效果,以及心理健康的促進效果,是可被預期的。所以,只要你願意,我們鼓勵您在診間內 [留下你的故事],你能分次 (每次10-15分鐘) 在回診時與醫師討論、分享你的近況,或進一步與醫師或心理師預約心理諮商。

 

改變需要主動身體力行,只看喬丹打球而不練球的人無法成為真正的籃球員。而我們相信:只要改變內在現實,外在現實與人生就有可能改變。期待您朝著更健全的自我實現邁進,GOOD LUCK!

 

 

(撰文者  張邦彥 醫師)

 

欲獲知更多相關訊息,歡迎來電02-8771-6545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加入LINE後,記得輸入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祝您 真心全意 . 活出自己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治療在做什麼??

工作中常常被問到‘醫生,我的問題主要都是因為壓力而來,這樣吃藥有用嗎?’‘除了吃藥還有別種治療方式嗎?‘我的病是該吃藥還是做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在做什麼?和找朋友聊天又有什麼不一樣?’在此想和大家一起探討這幾個問題。首先,除了吃藥之外,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治療方式,舉凡閱讀、藝術創作、運動、練習腹式呼吸和肌肉放鬆、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接受心理治療等等,每件事都會帶來不同層面的幫助。既然有這麼多的治療方式,可能有人會疑惑,那為什麼還需要使用藥物呢?前面所提到的非藥物治療,都需要長時間持續進行才能帶來明顯的改善。很多人因為受到情緒問題影響程度太嚴重,可能完全失去了動力,根本提不起勁、沒有能力去進行這些可以調整心情的活動,在這樣的狀況下,會需要先使用藥物幫忙穩定情緒、改善睡眠,可以有精力去規劃生活、找到紓解壓力的方式、思考如何面對困難的人生習題。因為藥物治療是可以最快見效的一種治療方式,但也必須承認,藥物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大多數人也不會希望一直依靠藥物。
 

很多人可以感受到憂鬱、煩躁、焦慮,卻不知道這些感覺從何而來,或有些人知道壓力的存在,但在面對現實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落,工作、家庭、伴侶關係中的難題時,要如何自處呢?這些就屬於心理治療工作的範籌。常常有人說我的壓力源是環境問題,是周圍其他人造成的呀!這些人不改變,我來治療有什麼用?。沒錯,我們很難去讓環境及身邊的人配合我們的需求改變,但我們自身的想法是可以改變的,治療幫助我們試著用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些卡住的瓶頸,而當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觀點來面對這些困境時,我們的感受和因應方式也會跟著不同。
 

心理治療雖然是一種談話治療,但絕不是在聊天而已。除了治療師本身要有足夠的臨床經驗,持續地學習和接受督導,在晤談的過程中,治療師必須全神貫注地聆聽,思索每個細節背後的意義,經過消化及整理後用個案能理解的方式回饋。隱私和客觀性更是心理治療中的重要議題,治療師最好與接受治療的個案生活圈沒有任何交集,與熟識的人談內心深處隱私的事,熟識的人出於關心,很自然會給予帶有個人立場的建議,另一方面個案也會擔心熟識的人知道這些事情後會怎麼想,是否會把這些事說給社交圈中的其他人知道,在這樣的情境下,要如何沒有放心地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呢?對心理治療來說,最重要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建立一個被保護的空間,讓接受治療的個案可以自由地探索內心世界。
 

至於什麼樣的人適合接受心理治療呢?心理治療常被誤以為是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接受治療,但事實是對於了解自己有興趣的人,都適合做心理治療,而且越深度的心理治療,越需要等到心理狀態穩定後再開始進行。首先,皆治療的個案必須有能力和治療師一起長時間的思考,而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會看到自己脆弱的部分、難過的經歷,個案也必須有能力和治療師一起思考和消化這些情緒經驗。在英國要成為精神分析(一種心理治療模式)的治療師之前,治療師自己必須先接受長時間一週多次的精神分析。為什麼接受治療的經驗如此重要?因為在接受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可以培養更好的自我覺察和思考能力,這不只是對於治療師在和個案工作時如此重要,對任何人來說,都可以在心理治療中培養出這樣自我思考的能力。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診所、醫院、諮商所提供各種類型的心理治療,大部分的人可能網路介紹看得眼花撩亂,還是不知道該選擇哪種心理治療。畢竟心理治療的領域博大精深,各有所長,沒有哪一種心理治療的模式是最好的,不同的人會適和不同的治療方式、適合不同風格的治療師。所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直接和治療師見個面吧!在治療正式開始前,多數治療師會安排一到多次的評估,一方面是評估來尋求治療的人適合哪種治療方式,另一方面也讓來尋求治療的個案評估這個治療師是否和自己合得來、並可以信任這個治療師。心理治療是治療師和來治療的個案兩個人一起進行的工作,當兩個人合作得越好,心理治療的旅程也會有最好的收穫。

/張昀 醫師



欲獲知更多相關訊息,歡迎來電02-8771-6545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加入LINE後,記得輸入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祝您 真心全意 . 活出自己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你『嘸』意識的陰暗面
 

作者/ 葉秉憲 臨床心理師

 

『無意識是真實的起點。』

 

#心理治療 #慢慢說 #真實的自己 #會好好的

有沒有很多時候,你其實搞不太懂自己當下的狀態,只是覺得胸悶、疲倦、不太想跟人講話,甚至不想走出家門。這些狀態,大多是我們要說也說不出口的不舒爽,好像我們找不到一個適當語詞來形容跟表達,就任它黏乎乎的一團留在心裡。

 

遺忘,是一個常見的方法,去玩、去度假,讓我們轉移注意力,過一陣神清氣爽的時光。但這些壓力的徵兆,有時候會很快地再次影響你的日常生活。一次又一次累積下來,你覺得不舒服的時間越來越頻繁,不知道從何調適起。

 

在心理治療裡面,我們常常會面對到『說不出話』、『不知道該怎麼說』的狀況,這些沈默讓人難耐、不知所措,但也最可能是重大改變的契機。既然,最讓我們莫名其妙陷入負面情緒的『內在東西』是模糊幽微的,在治療室裡面,慢慢地說,慢慢地面對這些沈默,就會是一個最重要的任務。

 

『我忽然都覺得不認識自己了!』在接受心理治療一陣子之後,可能會出現這樣茫然的感覺。畢竟,人活著就是靠語言來建構世界的種種意義,當我們無法把最真實的感受和狀態,完完整整地說出來,就會明顯感受到身體裡面有一種『距離感』。

 

所以,在心理治療的關係裡面,可以慢慢訴說,慢慢被聆聽,慢慢整理自己,是一件很可貴的事情。日常生活裡,對事情快速下判斷、評價與解釋的習慣,是我們錯失內在訊息的主要原因。如果想要越來越靠近『真實』的自己,個案跟治療師都要慢慢來,在安全、信任和穩定的基礎之上,把你不曾意識到的自己娓娓道來,重新認識自己。

 

*「無意識是真實的起點」引用自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p230),王鎮華老師的話。

​​​​​​​

欲獲知更多相關訊息,歡迎來電02-8771-6545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加入LINE後,記得輸入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祝您 真心全意 . 活出自己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彥澄醫師談身心健康(一)─ 誰需要精神醫療協助?
 

首先,先從名稱講起。
 

台灣衛生福利部部定專科名稱是精神科,沒有身心科這一科,身心醫學算是精神醫學的一個分支。之所以後來許多門診都用身心科這個名詞,跟社會汙名化有關,民眾的接受度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同樣的,也只有精神科醫師,沒有「心理醫師」這職業,而心理師又是另一種專業人員。
 

那麼,誰需要精神醫療協助呢?
 

台灣家庭醫師制度和分級醫療一樣推動困難,民眾就醫一向都會碰到一個問題:「我要看哪一科?」。老實說僅憑症狀判斷需要哪個專科處理,很多情況就連醫師本身都說不準,要民眾自行判斷更不可能。然而目前就醫環境如此,以下引用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專輯,將精神科門診常見主訴分類,如有這些情形可以考慮至精神科門診就醫。
 

一、生理驅力
睡眠障礙、食慾變化、性慾變化等等。其中失眠應該是精神科門診最常見主訴,鑑別診斷幾乎涵蓋所有重要診斷類別。
 

二、情緒情感
憂鬱、焦慮、易怒、暴躁、過度欣快等等。持續情緒變化也是至精神科求診的大宗,一般大眾衛教也最常提及這部份。
 

三、行為
酒精藥物濫用、自傷暴力行為、怪異行為等等。常見成癮行為包括酒癮、煙癮及安眠藥成癮等等,治療通常需要團隊協助,但最重要的是個案有無改變動機,常見是被帶來求醫而非本人主動尋求協助。
 

四、認知思考
自殺想法、注意力或記憶減退、幻覺、妄想等等。幻覺妄想症狀是造成精神科個案被汙名化的一大原因,但有這些症狀的其實只佔求診個案的一小部份。
 

五、身體症狀
心悸、胸悶、或是其他身體不舒服到處做檢查也查不出原因。有一部分個案是既不覺得自己生理驅力有變化,也對情緒情感的覺察不深,但其實這些身體症狀都是情緒有關的影響,醫師常拿「自律神經失調」這個說法出來說明。
 

不過在此特別強調,精神科診斷是採排除法,且除了症狀之外,重要的是生活功能影響或是個人感到顯著痛苦,有上述症狀不代表就是有精神疾病。雖然礙於現實面,很多時候排除都是憑醫師經驗判斷,但如果症狀不典型,醫師建議進行檢驗檢查排除其他診斷仍是必要的。
 

隨著衛教的普及,精神科就診人數有逐漸增多,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個案未曾就醫,希望隨著觀念上的進步和汙名化的減低,可以讓更多需要精神醫療的個案能夠獲得協助。

文-何彥澄 醫師


 

欲獲知更多相關訊息,歡迎來電02-8771-6545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加入LINE後,記得輸入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祝您 真心全意 . 活出自己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學就身體痛痛,⋯原來是 懼學!

「我肚子痛、胃痛、頭好痛,身體很多不舒服,我不要上學」、 
「同學排擠我,我不想去上學」、 「老師好兇,我不想去上學」 


懼學症簡單地說,上學嚴重困難,持續缺課,有嚴重情緒問題,家長已知,而且無 其他違反規範行為的學童。  
發生率: 男女發生的機會相當。常見於剛升小學一年級或國小升國中一年級或 國中升高中一年級時;也會發生在轉學或是換班級,或換老師的任何年級。 

懼學孩子的三大特徵:  焦慮、憂鬱、身體(生理)抱怨。 


1.焦慮: 
A 分離焦慮: 常見於幼小的兒童,上幼稚園第一年。過度依賴照顧者或者與照顧者 分離害怕有不好的事發生 。他們可能會哭泣,或逃跑避免上學。 
B 社交焦慮/表演焦慮:這類孩童常擔心別人怎麼想,在意別人如何評斷自己,會覺 得害羞、或覺得丟臉。需要表演或有分組活動時,會有預期性的緊張焦慮。 
C.廣泛性焦慮症:常常為小事持續性的擔憂, 這種焦慮並不一定由某種特定的事物 引起。個案的擔憂和焦慮經常是過度的,無法自己控制。
其他類的焦慮疾病如: 強迫症、創傷性症候群、恐慌症等也可能與懼學症相關。 


2.憂鬱:  
憂鬱也可能造成懼學原因。在孩童常見憂鬱特徵:憂鬱的心情、易怒、身體抱怨、 過多的罪惡感、很難專注、和同儕難相處、感覺力不從心、有睡眠困擾、以及有自 殺意念。懼學的孩子有憂鬱症狀會比單有焦慮症狀來的嚴重。很多懼學孩童同時有 焦慮及憂鬱,這兩種疾病也常一起發生 

3.身體抱怨: 
懼學孩童常常在面對上學時會出現身體諸多不舒服,比如肚子痛、頭暈、頭痛、頻 尿等。當父母親帶他們去醫院進行生理檢查時,卻查無任何異常病因。或是當順利 請假待在家裡、不用上學時,生理症狀迅速改善,整個人很快又恢復到平時模樣。 如果沒有生理上的理由需要待在家休息,孩童應該去學校。 

治療終極目標: 漸進式返校。先讓個案進到校園內,熟悉環境,但不急著進教室。 再與個案討論,哪個課是比較自在,比較喜歡哪位老師,可先由最自在的課開始。 但若是上課途中真的身心諸多不舒服,允許個案可至輔導室休息。目標短期的時間 內漸進式回到班級上課。 

建議家長,無論如何也要想盡辦法把他們送回校園。一旦心軟幫忙他們請假留在家 裏,甚至幫忙辦休學,未來要讓他們再度返回校園的困難度只會更高。 

治療拒學症要找出產生懼學行為背後的原因,由家長、校方、輔導人員與醫療團隊 合作,透過藥物治療與諮商輔導逐步進行。  此外,也要輔導個案增加情緒控制能力、教導其放鬆技巧及社交技巧、培養其獨立性,並建立適度行為規範,減少孩童對學校恐懼,才能逐步達成改善效果。


文-沈毅蓁 醫師 ( 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

 

欲獲知更多相關訊息,歡迎來電02-8771-6545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加入LINE後,記得輸入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祝您 真心全意 . 活出自己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不完的親子話題】只要安心地長大就好

 

作者/葉秉憲 臨床心理師

 

#親子教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情緒勒索 #體貼的孩子

最近跟一個在國外精神醫療機構工作的友人聊到,他正在帶領一個精障者子女的團體,那些孩子大約都才國小的年紀,但時常講出超乎他們年紀的成熟言論。

 

我們可以想見,在情緒或精神方面有困難的父母們,其實很容易因為困在自己的負面情緒之中,而忽略掉孩子的請求與需求。孩子們看在眼裡,也會逐漸明白在這個家庭之中,自己需要反過頭來照顧爸爸媽媽,想要他們可以過得更開心一點。久而久之,孩子們會不知道如何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在身旁的大人的眼中,變成一個『體貼』、『善解人意』、『很乖』或『很獨立』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這些孩子會在各方面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在社會期許的角色價值上也常常有傑出的表現。這是因為,從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是身負照顧重任的大人了。

 

在治療室裡面,我們常常會遇見這樣的孩子,長成大人之後肩負著難以承受的情緒壓力。在工作或學業上,他們常常有卓越的表現,但卻經常認為自己不足,始終想要讓每一件事情完美。走進治療室的契機,往往是忽然的工作或感情壓力,讓他們崩潰,不再像原本一樣『面面俱到』,這時他們擅長擔任的照顧者角色破了一個很大的洞,對人生產生許多茫然的恐懼感。

 

『我不知道我自己為什麼會變這樣?我好像什麼都做不好了。』他們常常這樣感覺。

 

這時候,他們才會開始一趟,『重新長大』的旅程。這比第一次長大更為困難,因為他們要一起學會放掉過去養成的習慣,原本賴以維生的生存技能,不去討好,不過度照顧別人。慢慢的,學會回過頭來偶爾任性,像個孩子一樣,但也會越來越靠近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找到一個有『自己』也有『重要他人』的世界,一個平衡的世界。

 

如果,你身邊在身邊遇到一些『非常成熟』的孩子,請記得提醒自己,讓孩子像孩子一樣活潑一樣玩。孩子的自由自在會帶來一些挑戰性,身為大人看在眼裡,會有一些緊張。但在安全的界線之中,這是他們應該得到的童年,也是他們能夠安心長大的前提。

 

(大人們也不要害怕自己的情緒,你需要的是家庭的支持,或是專業人員的陪伴與建議。)

 

欲獲知更多相關訊息,歡迎來電02-8771-6545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加入LINE後,記得輸入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祝您 真心全意 . 活出自己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戰勝自律神經失調,就從今天開始!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的一些人,即使披星戴月、日理萬機,仍然散發出從容自信、容光煥發的風采,彷彿「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而另一些人,卻顯得馬不停蹄、身心勞瘁,甚至常常生病?  
 

「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人越來越熟悉的名詞,現代生活步調快、資訊量大,常讓我們身體和心理都應付不暇,長期備戰,甚至失了秩序,最後開始出現身體不適的徵兆,諸如:耳鳴、失眠、心悸、呼吸不順暢、頻尿、腹脹、慢性疲勞、肌肉痠痛、免疫力下降、手腳冰冷等,人也因此變得更加煩躁、挫折。不幸的是,這些不特定的症狀常常「一次來很多」、「無法檢查出特定的病因」又 「醫生怎麼看都看不好」,被親友說成「整組壞光光」。

 

自律神經系統由腦部控制,簡單區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控制著全身心血管系統、腺體和腸胃等全身臟器之運作平衡, 而由於我們的大腦受到情緒的影響,所以情緒的起伏常常間接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一籃子」症狀。簡單的說,自律神經失調就是由 「心」影響 「身」的具體結果。

 

當自律神經處於最佳平衡狀態(最好的局面),想像力、感受力均會提升,事物與人際抗壓力能提升、換句話說,能感受到舒適與快樂感。

 

門診常有被其他科醫師轉介過來的「看不好」的病人,因為,上述各種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都必須回歸到心理、生理、情緒、社會生活上的層面來做整合性的「整組調整」,經常,藥物未必是必須的。

 

要預防自律神經失調,達到比較穩定的身心狀態,有沒有什麼 「心法」可以練習?

  

1. 慢:許多身體的不適均源自「慢不下來」,光是「慢慢地吐氣四秒以上」就能有穩定心跳、緩和焦慮、助於思考的作用;「慢食」才能充分感受食物的氣味、色澤、質地,不僅享受感官的滿足和心靈的幸福,也助於消化。慢是一種韻律,一種主動地投入,人們常常發現,越慢效率越高。

  

2. 活在當下:生命是由千千萬萬個「此時此刻」延展開來的,人生長度有限,唯有掌握每個當下,察覺身邊的美好,始能活出生命的廣度。試著對自己說:能以「現在的狀態」活著真好!

  

3. 學習自我觀照在困境時,退出來用一個稍微客觀的角度來問自己: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我為什麼有這樣的感受?目前的情況是什麼?門診A先生因職業傷害失去了一條腿,從害怕、絕望、自我懷疑,藉由觀照、接受、轉念,一路走來,尋得更好的工作人生意義。李嘉誠先生說過一段話: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擁抱真實的自己,是成長的第一步。

 

4. 投資未來,懷抱希望:在年輕的時候經營家庭和人際、講究健康生活、培養嗜好、滋養性靈(如宗教、藝術的涉獵),會讓自己對於未來有盼望。投資不只是花錢花時間,而是要下功夫,比如說: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需要付出勇氣並且經歷時間的試煉。  

 

5. 準備急救小物:一段撫慰心靈的音樂、一抹喜好的香水、一顆偏愛的巧克力、一方舒適的角落、一本愛不釋手的書、一枚可愛的公仔,都能發揮放鬆心情的效果。

 

6. 保持敞開的心胸:學會對他人尊重和欣賞,「借位思考」能減少人際糾紛;練習對他人多些接納、少些評斷。若自己有負面情緒,也要培養方式適時地宣洩出來。

  

祝福大家,戰勝自律神經失調,成為自己情緒與身體的主人!

張邦彥 醫師

 

欲獲知更多相關訊息,歡迎來電02-8771-6545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加入LINE後,記得輸入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祝您 真心全意 . 活出自己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診間情境:藥物之外

 

   診間情境:藥物之外  

Bring Your Mind, Think Your Life

「與醫師對話,萃取精華,延伸思考,驗證生活」

  1. 探求症狀意義:有時,症狀代表身心失衡的一個 友善警訊。除了治療,與醫師談談背後意涵。有助提升 自癒能力
  2. 診間思考範疇:生活 動力、努力與責任、安全感、情緒管理、職涯意義等。
  3. 超越平均效果治療的效果因人而異,但有個平均療程時效,若想要恢復或進步得更快,建議您 認真看待 困擾,並 積極參與 討論。
  4. 適當藥物定位:藥物治療是 很好的開始,幫助我們 恢復能力,回到生活,解決困境。但藥物絕對 不是 治療的一切,更不是終點。 

      溫馨提醒    本院夜診人次多 ,若您是初診,建議於早上和下午前來,以維護看診品質

     

    欲獲知更多相關訊息,歡迎來電02-8771-6545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加入LINE後,記得輸入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祝您 真心全意 . 活出自己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晴天身心診所-了解抗焦慮憂鬱藥物

了解 抗焦慮/憂鬱 藥物 ,有助您用平常心面對困境 

認真並耐心地與身心科醫師討論,要助於健康恢復

 

欲獲知更多相關訊息,歡迎來電02-8771-6545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加入LINE後,記得輸入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祝您 真心全意 . 活出自己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晴天身心診所-安眠藥須知

服用【安眠藥】您不可不知的小叮嚀

認真並耐心地與身心科醫師討論,要助於健康恢復


欲獲知更多相關訊息,歡迎來電02-8771-6545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加入LINE後,記得輸入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祝您 真心全意 . 活出自己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視失眠成因

 

失眠,僅是症狀的冰山一角

失眠是一個結果,代表身體、心理狀態處於「別於以往」的不平衡,它是我們身體發出的警訊,提醒我們應停下來,以認真的態度檢視自己、面對生活與工作的真實狀態。

 

失眠的成因,簡單分成兩種

現代的人比以往更容易失眠,其中最大的成因是焦慮(自律神經失調)和憂鬱。工作上被加諸的壓力、慾望無法被快速滿足、得不到認同、歸屬感的淡薄…… 這些都可能造成急性和慢性的壓力,於生理上造成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微妙改變,於心理上造成的日益糾結的鬱悶,自律神經失調和憂鬱是現代人不快樂的最主要原因

常見失眠原因-晴天身心診所-張邦彥醫師

 

只吃安眠藥不是聰明的因應之道

失眠吃安眠藥倒也無妨,只要遵照醫師的指示下就是安全的。但經由上述的簡介可知,失眠和生理、心理、社會人際、自我深層意義等多重因素相關,宜抽絲剝繭、探究其因、加以整治,以達成自然恢復之長期療效,若只是治標性地服用安眠藥,不免有「外科式斷箭」[ ] 之虞。

 

理想的治療

針對不同身心體質、不同失眠程度、不同患者期待、不同就診階段、不同現實狀態、不同用藥反應,應有客製化療程

註:古代寓言式笑話,一士兵在戰場上身中毒箭,一位大夫用剪刀剪去曝露在體外的半支箭。旁人問:「那還有半支箭在體內呢?」大夫答:「我是外科醫師,這剩下的半支箭,是內科大夫的事。」

 

合康身心診所院長  張邦彥 醫師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晴天身心診所-安眠藥5小常識

 

安眠藥5小常識

1.吃完易跌倒
。。危險。吃完安眠藥隨時可能睡著,腳會無力,難平衡。吃藥完後,絕對別開車、出門、操作機械、煮食、吃東西(有噎死風險)、洗澡(很多嚴重跌倒事故)、刷牙。

四處走動也會提神,讓藥效變差。


2.成癮性和酒差不多
。。不過量即不易成癮。安眠藥因取得較不易,總量有管制,實際上比酒不易成癮。

易成癮者建議安眠藥不要一次拿太多天,宜一次拿一兩週。


3.減得掉
。。不需吃一輩子。慢慢減成功率高,如剝半、剝缺角,每次試減一種即可,貿然全停或減太多,易失敗而挫折。

可假日先減、跳著減,每天可依當天狀況微增減。不超過每日該藥藥量上限即可。


4.不能配酒
。。危險。因酒和藥作用在腦部作用機轉相似,併用有疊加效果,易超過安全劑量,可能致死。

酒和藥需隔兩小時以上,喝較多酒當天就不吃安眠藥。


5.白天不能吃
。。打亂作息,易成癮。想安撫情緒、減輕不適,可用鎮定劑代替,有效又不影響夜眠。

白天睡太久,晚上就難睡,因腦內時鐘「松果體」會計算清醒時間來操控睡眠。人體也無法連續多天睡超過10小時。

故一次睡太久(≧10小時)常造成下次更難入睡。

 

P.S. 這裡是大部分情況,非百分之百適用每個人,若有疑問、歧異,以和門診醫師討論結果為主。

文-晴天身心診所院長 / 葉明玫 醫師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

加入LINE後,記得輸入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照亮您心靈地圖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像是烙印般的三角迴圈

卡普曼戲劇三角

關係中經常有三者的扮演,就像演劇般。

看著圖,試著想像一下,輕輕地踩在一個端點,不要陷得太深。

親密關係的陷阱-晴天身心診所-陳宗杰醫師撰文

受害者的位置,一種難過與不受重視的感覺會油然而生,但再久了一些會出現了些憤怒與怨懟,這時似乎滑到了迫害者的位置,一句「不甘願與都是別人害我的,不是我要這樣做的」心中獨白悄然升起。但久了看著眼前的受苦者,同情與自責從心底發了芽,後悔指責與願意為對方多點犧牲。 於是拯救者呼之欲出

最後再看看拯救者到迫害者之間的連結,相似的情緒又再出現,說出了很多的無奈。

無論是哪一端一旦站上去,便像是著了魔一般無法下場,

三角形有時也不見的順時針轉動,有時也會逆時針轉,也可能是在兩個端點上來來回回。

 

讓我們看一些故事。

在【親密關係】上:

一對男女。男人因為壓力, 一個簡單又常見的例子: 失了業。一起生活的女人也備感壓力,而決定去工作,解決這個一同的困境,此時女方為拯救者。

 

女人回到家中,見到男人仍在家中像是個需要被疼的孩子,在沙發上兩眼直瞪著眼前的電視。

但「飯 」、「菜」、「家事」,女人自己仍要肩負著,甚至也要擔著男方給自己的餘光(那並不太友善)

 

女人總有疲憊的時候,而男人也會有表達的時候。

 

時間久了,男人口氣漸漸加重,控訴著女人為何對自己冷淡,甚至為何讓自己沒有面子。為何要憐憫自己等。女人說著自己是為了對方好。

(男人為被害者,控訴著女人, 女人成為迫害者)

 

女方被男方痛打一頓(男人為迫害者,女人成了被害者 )

 

女人逃了回家,(心中或許還有些猶豫, 我離開了,他怎麼活下去)

男人後悔自己為何失了控,去買了禮物,付出了時間,求了女人回來,發誓不會再犯。

女人心想 :「他還是愛我的, 打我罵我只是因為錢而難過,他平時不會這樣」(成為了拯救者)

 

女人回了家,繼續賺錢, 將錢繼續交給了男人。覺得男人總有一天會為了自己振作起來。

一而再的循環。

 


 

另一個故事,
母女】

母親因父親的外遇,控訴著父親不忠(母親為受害者,父親為迫害者)

兩人離了婚,女兒都看在眼裡,女兒眼中有著辛苦的母親,想拯救母親的失落自己能好好念書報答母親,只要母親開心。(女兒為拯救者)

 

母親也將女兒視為自己婚姻的拯救者,成了心理的寄託。全力照顧女兒,希望女兒成績好,是個像電視主播或是老師的樣子。女兒盡了全力,辦到了一點點(人生總是這樣,沒辦法凡事都就盡如人意。)

 

女兒沒考上第一志願,也算不錯上了第二,但母親不滿意。

女兒不念上教育體系卻喜歡文學,漸漸的女兒偶而稍微違反門禁時間,而後女兒在大學交了平凡踏實的男友。

母親不滿意 。母親不滿意。這男友,母親更不滿意。

 

母親說: 「你是叛逆期,不聽我的話了嗎?」

母親說: 「若你不照我的話做,我不會給你錢去念書。」

母親說: 「我們家女兒,早有喜歡的對象,不是你這樣的人。」

母親說著 「媽媽總是希望你更好」 (母親像是拯救者)

 

女兒出了社會後,便是搬離家裡。也曾出現過一個小插曲,在女兒第一份工作面試前十分鐘,打電話給女兒說:「媽媽現在要去醫院,你馬上來陪媽媽!

後母親年紀大了,女兒也將要結婚,但女兒每周都要回家照顧母親,外人看來兩人像是姊妹,但女兒很清楚。

女兒大罵: 「我有我的人生,求求媽媽放過我。」

母親說:「你走了,你有想過媽媽感受嗎? 媽媽從小把你帶大。」(女兒為被害者 母親為加害者)

而後女兒成了下一個母親。

 

這樣的腳色位置,就像是原本寫好的生命劇本,一旦站上了便開始一個接一個扮演著。

 


 

在覺察後彼此三角形的心理遊戲後,可以試著這樣做

1.避免上鉤,不讓自己掉落到遊戲的端點上。

2.注意自己的漠視,有時是自己的個人議題的連結 。

3.反應慢一點,給自己冷靜的時間再作回應。

4.離開現場,給一個合理的理由離開,逃避是有用的,

但這並非是給予一個模糊或辦不到的承諾。

5.真誠以對,給予正向話語,但這必須有把握才去做。.

了解對方真正需要的,才去真誠給予。

 


●文章作者 ----- 陳宗杰  醫師

     現任   晴天身心診所 主治醫師

               合康身心診所 主治醫師
  ●經歷:

    亞東醫院一般精神科總醫師,
    彰化秀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彰化縣家暴處遇審前鑑定專家委員,
    台灣心理劇學會會員,
    台灣存在催眠治療學會會員。                     
  ●專長:
     一般身心醫學,兩性關係,親子議題,人際問題,失眠,催眠治療,心理劇團體治療。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

加入LINE後,記得按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照亮您心靈地圖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心調適〉

與憂鬱症者共處的6訣竅

憂鬱症患者共處的6訣竅

憂鬱症常讓病人本身和親友傷透腦筋,六訣竅讓你更懂得如何和憂鬱症共處。
六訣竅:直接問、生活規律、陪伴、輕活動、傾聽、四不。

1. 預防自殺,直接問
    憂鬱症不會致命,但自殺會,直接詢問你的親友是否有輕生念頭。若意圖強烈,建議就醫和避免他獨處。

2. 三餐作息規則
    固定時間吃飯睡覺能改善憂鬱,但若只有一個人一定動力很低。陪他吃飯、早上挖他出門。


3. 陪伴
    太長時間獨處會加重憂鬱。盡量有人在同一空間,做各自事也好。也可養寵物、或安排他到人多地方,如:日間留院(註一)。


4. 一起輕活動
    1. 從事輕活動有助於改善憂鬱,同樣也是有人一起效果較好,如:散步、打掃、煮飯、看電影、看展覽、種花。
    2. 循序漸進
        1. 從他可負擔的開始,漸增活動量、頻率和難度,進展緩慢或原地踏步也沒關係,有持續最重要。
    3. 交替
        1. 輕鬆和稍有壓力的交替,如打掃和休息看電視交替,散步和坐著閒聊交替。


5. 限時傾聽
    每天十分鐘:病人需要傾聽,但若時間太長親友也會受不了,不妨每天找十分鐘空檔讓他暢所欲言。


6. 四不:不反對就醫、不烙狠話、不一起發怒、不勉強振作
    1. 不反對就醫:現在身心科診所、醫院不會強迫開藥,多一個可諮詢的專業對象有利無害。且身心科處理各類憂鬱、壓力、情緒都經驗豐富。有疑問也可直接問,獲得解答。
    2. 不烙狠話:即使爭吵時也不說:「那你去死啊!」或「你這神經病!」「瘋子!」這類話。
    3. 不一起發怒:一起發怒易做後悔的事,建議先各自帶開。
    4. 不勉強振作:不說「加油啊!」「快好起來!」「別想太多!」因憂鬱症改善需要時間,頻催促易揠苗助長。


註1:日間留院:很多醫院身心科有設置,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會安排課程和活動。

晴天身心診所 院長/葉明玫 醫師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

加入LINE後,記得按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照亮您心靈地圖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診間情境關於藥物 快問快答 ()

 

診間情境-關於藥物之外問快答

Q: 醫師,我一定要服藥嗎

 

A: 服藥前需與醫師充分溝通,以了解三件最重要的事:

(1) 自己的狀況: 包含身體和心理方面。服藥是否能帶來幫助? 是什麼樣的幫助?

(2) 若是決定要服藥,[起點] [終點] 的時間點在哪裡? [治療階段] 的重點是什麼?

(3) 除了 [症狀治療]藥物治療對自已的意義為何? 對思考、情緒有什麼改變? 對生活、人生有什麼意義?

 

Q: 藥物要吃到什麼時候呢?

 

A: 減藥和停藥常常是最終的目標!

        重點是在這過程中,[應該自我觀察和努力的方向為何?]

    建議思考三個方向:

  1. 達到預期效果後,應該繼續維持多久的 [用藥穩固期]?
    : 慢性失眠者,建議至少持續服藥一個月,讓身體機能慢慢地回歸正常。
  2. 停藥和減藥需有計畫性: 
    如: 鎮定安眠藥物宜漸次遞減劑量,避免突然完全中斷服藥,以減少可能的戒斷症狀。
  3. 加強 [非藥物] 的治療:
    如:調整作息、改變面對困境的處理方式、自我訓練……等。通常,當急性症狀緩解後,我們自我療癒的能力會提升,也不再把治療的期待[完全交給藥物],此時,就是加強非藥物治療的好時機!  

 

 Q: 我聽說某些藥有依賴性? 會不會越吃越多?  

 

A: [依賴]指的是服藥者與藥物[雙方]的關係,任何一方都不佔有[絕對性]的影響,換句話說,並沒有哪一種藥一定會造成服藥後的依賴。的確,有些藥物(尤其是鎮定安眠藥物)較易造成心理上或身體上的依賴,這和[],在[什麼情況][什麼原因][什麼時間]服藥有關。研究報告顯示,藥物依賴的比例並不高,尤其是在專業醫師的協助之下。

 

                  合康身心診所  院長   張邦彥 醫師

 

.
👉還沒加入 #晴天身心診所 LINE@嗎?
快點擊加入 http://bit.ly/2f9Re2d
之後 門診異動通知 就不怕錯過囉!💌
.

加入LINE後,記得按 "Q" 跟晴天智能小護士 互動唷~  

 

    晴天 照亮您心靈地圖   

文章標籤

土城合康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眠、心煩、覺得累...6個方法,不吃藥也能治癒「自律神經失調」

撰文者/ 張邦彥醫師   原文載錄自 良醫健康網 http://goo.gl/8UCsm3

     
有沒有發現,在你身邊的一些人,即使披星戴月、日理萬機,仍然散發出從容、自信、容光煥發的風采,彷彿「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而另一些人,卻顯得馬不停蹄、身心勞瘁,甚至常常生病?

 

 

「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人越來越耳熟能詳的名詞,都市生活步調快、事情多、壓力大,常讓我們身體和心理都失了秩序,而漸漸開始出現身體不適的徵兆。諸如:耳鳴、失眠、心悸、吸氣不順暢、頻尿、腹脹、慢性疲勞、肌肉痠痛、免疫力下降常感冒、手腳冰冷等,人也常因此變得心煩、暴躁、挫折,而且,這些不特定的症狀常常「一次來很多」、「無法檢查出特定的病因」又 「怎麼看都看不好」,甚至被親朋好友說成「整組壞光光」而憂心忡忡。

 

在精神科的門診常有被其他醫師轉介過來的類似個案,因為,上述各種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都必須回歸到心理、情緒、生活上的層面來做整合性的調整,有時也未必需要服藥。

 

要避免焦慮症和自律神經失調,達到比較健康穩定的身心狀態,有沒有什麼 「心法」可以練習?

 

 

1. 慢:許多身體的不適源自於「慢不下來」,甚至是「內心想慢卻慢不下來」,光是「慢慢的大口深呼吸」就能有穩定心跳、緩和焦慮、助於清晰思考的作用;「慢食」除了助於消化,也才能充分感受食物的氣味、色澤、擺設、質地,享受感官的滿足和心靈的幸福。慢是一種節奏、態度,捨得把時間留給自己,才有時間休息、沉澱,體察生活該有的規律性。  

 

2. 活在當下:生命是由千千萬萬個「此時此刻」延展開來的,人生長度有限,唯有掌握每個當下,察覺身邊的美好,始能活出生命的價值。試著對自己說: 能以現在的狀態活著真好!就像一段音樂,每個當下就只會發生一次,若因過度沉浸於過去、或奢望於未來而忽略了當下,豈不可惜?

 

 

3. 學習自我觀照:在投入的每個當下,尤其是困境時,退出來用一個稍微客觀的角度來面對自己: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我為什麼有這樣的感受?為什麼做了這個決定?目前的情況是什麼?門診個案因職業傷害失去了一條腿,從害怕、喪失希望、信心,藉由觀照、接受、轉念,一路走來,尋得更好的工作和更有意義的人生。最近在網路上流傳李嘉誠先生說過的一段話: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擁抱真實的自己並面對現實,經常是成長的第一步。

 

 

4. 投資未來,投資希望:在年輕的時候經營家庭和人際、注意健康、培養嗜好、滋養性(如宗教、藝術的涉獵),會讓自己對於未來的生活感到踏實與豐富。投資不是說要花錢,而是需要花時間、費心力,比如說,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就需要付出勇氣並且經歷時間的試煉。

 

 

5. 準備急救小物:一段撫慰心靈的音樂、一抹喜好的香水、一顆巧克力、一處舒適的餐廳角落、一本愛不釋手的書、一枚可愛的公仔,都能發揮放鬆心情的效果。

 

 

6. 保持敞開的心胸:學會尊重他人的價值觀和欣賞他人的特質,能減少人際糾紛;對他人多些接納、少些評斷,若有負面情緒,也要適時的表達和宣洩出來,這種 「可進可出」的胸懷,能增進我們心靈的彈性和忍受力。  

 

以上幾個簡單的建議,僅是拋磚引玉,自律神經失調乃源自於失衡的心理狀態,常伴隨有焦慮或憂鬱的核心主題,若一時無法釐清自身的狀態,或身體的不適長期無法根治,或者是症狀已經影響到工作或人際關係,則建議諮詢精神科醫師,尋找背後真正的病因和合適的治療方式。

  

 

作者簡介_張邦彥 醫師

精神科醫師,執業於土城合康身心診所及台北市晴天身心精神科診所。

愛好音樂,曾於台北、波士頓、紐約及西雅圖等地以鋼琴及室內樂形式演出。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漫談職場人際自律神經失調的自我療癒  ()

 

                                 晴天身心科  土城合康身心科張邦彥  醫師

 

承接前文所談到的,自律神經失調可泛指 [ 焦慮症 ] [ 身體上 ] 的表現,而產生如心悸、耳鳴、換氣過度、胸悶、腸胃不適等症狀,接著,我們試著從最切身的外在環境 [職場 ] 來談談,為了增進人際和諧、減少壓力感,你可以先知道些什麼,進一步去觀察、去思考、找到方向去調適,從而減少焦慮。

 

一.  工作場域是一個團隊(TEAM),而不只是一群人的總和 (GROUP)

身為團隊一份子,除了清楚自己的腳色之外,還需要了解組織的脈絡,以及自身領域的相關支援對象,這無關你是個外向或是內向的人,在能發揮綜效的團隊,主管會希望(就算沒有要求)成員清楚脈絡。若你是新成員,還可以試著觀察:團隊的風格、權力距離、核心價值、對於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個人或團體主義、長期或是短期導向……等。

 

. 人的差異性比想像中還大,需要學會尊重

不論何時何地,每個人都渴望被愛、被認同、也需要安全感與信任感,但每個人的人格和價值觀都不同。人格】是指一個人的知覺、情緒、思考和行為,持續性(難以改變) 且統合性的表現模式,普遍來說 (暫先不談精神醫學臨床才較常見的精神症狀傾向—Psychoticism),可從近代心理學所歸納的五個軸度來觀察: 情感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經質/焦慮性neuroticism)、對經驗的開放性openness)、和善性agreeableness)、嚴謹/良知conscientiousness),每個人都有程度上的不同;價值觀的差異更毋需贅言,有人首重成就感,有人愛好自由,有人追求社會正義平等,同樣的,對於友誼、家庭、美、內心之和諧等價值,各人自有衡量的權重。

 

. 溝通

           職場中有好的溝通才有好的情感交流、好的氣氛,也較能鼓舞士 氣和凝聚向心力,進而促進資訊管理和激發創意。

溝通上,我們可以掌握【雙向】【立體】【誤解是正常】三原則。

(1)    雙向: 說的人需要聽,聽的人也需要適時回應

(2)    立體: 團隊內溝通的管道很多,例如信件、即時訊息、電話、一對一見面、視訊、團隊會議等,愈【豐富立體】的管道愈能做有效的溝通,因為越多的非語言溝通 (如肢體、表情) 更能讓我們去感受對方是【怎麼說】,尤其東方文化講究和諧、委婉、含蓄,聽者常需去揣摩沒有被說出來的弦外之音

(3)    誤解是正常: 每個人的基本認知不同,不免有傳達的意思被扭曲的時候,而聽者當下的情緒也會影響其接受的訊息,所以,反覆溝通是必要的,不需要因為偶然發生的誤會就驚慌失措或慷慨激昂起來。另外,男女溝通的基調也不同: 男生注重事情解決、強調個人的獨特、重要性,女生重視關係建立、追求和諧與共識,這是在協商溝通時可以去感受的;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溝通方式也不同,比如說,給人刻板、深沉又難以說服之印象的德國人,書面正式文件其背後代表的是嚴密的邏輯與慎重過後的精確,相較起來,日本人就顯得迂迴婉轉,文義需要多揣測琢磨,我們在跨文化交流時也不可不察。

 

以上,僅是拋磚引玉,若能用開闊的心胸去了解職場人際,才能達到零距離的溝通、高效能的團隊、支持與信任的工作氛圍。

 

              晴天身心科 / 精神科 診所  關心您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以食為天 – 自律神經失調的自我療癒 (中)

 

 

                                     晴天身心科/ 張邦彥

      

前文提過,自律神經失調會造成許多身體的不適,若將生活腳步放慢、增加心靈的彈性,則有助身心整合以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這回,我們來談談與日常生活最切身的 [ 飲食 ],能注意哪些細節。

 

一.      除了生理需要,食物帶給我們滿足感

              除了 [ 需要吃 ],我們更 [ 想吃 ],食物帶來的滿足感是很具體而鮮明的,也有穩定情緒的效果 ; 美食當前,純粹地做自己、表達自己、釋放壓力,所以有人盡情地 [ 怒吃 ] 。另一方面,由於滿足刺激是一個正回饋,在大飽口福之際,記得適可而止,避免過量。

 

二.      打開感官、享受過程

            享受美食的氣味、色澤、擺設、質地、甚至是聲音等多樣化的感官感受,偶而也親手烹飪,投入在當下每個過程。

       ( 可參考 療癒性食物: http://www.jamieoliver.com/comfortfood/)

 

三.      選擇好的用餐環境, 並與其互動

              除非是談公事的正式場合,用餐時的心情應該是輕鬆的,環境應該要是宜人的、能隔絕現實紛擾的,畢竟,大多數的人不希望用餐時仍有對立、爭吵、彼此防衛或需要絞盡腦汁的情形,而是希望沉浸在一種放鬆、享受的氣氛。即使是一個人用餐,也能被周遭溫暖和樂的氛圍所感染。

 

四.      提升心靈層次

            最難忘的用餐經驗,超越了飽足的 [ 目的性 ] 和純感官的 [ 快感 ],它可能是與朋友共享的一段美好時光,可能是細細品味了鮮美食材帶來的感動,可能是美麗的音樂和別出心裁的用餐環境讓自己覺得受寵若驚,這些經驗將飲食提升到了心靈的層次帶來了幸福感美感然而,當我們 [ 想太多 ] 或 [ 感受太少 ] 便很難觸動內心深處的靈魂。

 

五.      吃什麼 ?

               均衡、不過分烹調或過度精緻化的飲食較佳 ; 苺子類可可有助心血管健康 ; 蔬果類和含酵素的生機飲食對消化有益 ; 另外 ,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深海魚油 (EPA DHA) 對於憂鬱症的預防和改善有幫助。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工。細活自律神經失調的自我療癒  ()    

   晴天身心科/ 張邦彥醫師

     

  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人越來越熟悉的名詞,步調快,常讓我們的腦袋跑在身體的前面,久而久之,就開始出現不適的徵兆

醫學上,自律神經失調是指當情緒受到波動時,常引起相關的身體不適,屬於身心症】的一種,諸如: 耳鳴、失眠、心悸、吸氣困難、慢性疲勞、肌肉緊繃痠痛等,這些不特定的症狀常常無法從儀器檢查出特定器官的病因,需要回歸到情緒、生活上來做調整,也未必需要服藥。

捫心自問:有多久的時間,沒有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和滿足? 沒有自發性的熱情投入喜愛的事物? 生活壓力把我們的感官經驗切割成許多不連續的片段,而百花齊放的爆量資訊也時時讓我們的專注力偏移:等待放假、等待發薪日、等待事情變好,我們是否時常耽溺於被動的等待?或在目不暇給的資訊刺激中迷失方向?

同時,你一定發現仍然有一些人,即使是面對相同景況,他()們看起來仍是從容自在,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甚至散發出自信迷人的氣息?這是什麼原因?

 

  慢不是拖,而是找到自己的節奏,並懂得停   

事實上,這些從容的背後就是一個慢】字訣,並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活圈,要說成是磁場也可以。

不妨從以下重點來練習:

1. 慢不只是速度、還是態度 認清自己當下的狀態和事情的輕重緩急,找到適當的韻律節奏、穩當地加速,達到真正的效率。

2. :在音樂裡,休止符具重要意義,生活也一樣,對時間要懂得取捨,該停的時候就停:享受休息、沉澱、自由,把時間留給自己。

3. 從容的前提是敞開心胸:聆聽不同的聲音,體驗不同的生活,有助於心靈的彈性,對環境不致慌亂無措;感到侷促時,嘗試將雙手往上伸展,同

  時深吸一口氣。

4. 準備急救小物:一段撫慰心靈的音樂、一抹喜好的香水味、一顆巧克力、一間中意的口袋名單餐廳、一本隨身攜帶的書,都能發揮穩定情緒的力量。

將腳步放慢,視野更寬廣,生活更有味,並能療癒原本失調的自律神經,然而,若遇到棘手的狀況,如:頻繁的恐慌、無法改善的強迫行為,仍建議與醫師討論, 找出最佳的解決之道。

 

  晴天身心科/精神科診所關心您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