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身心科相關的症狀, 呈現的樣貌非常多元化, 成因也較為複雜, 每個人的個別差異性又很大, 有些問題自己已經相當清楚, 有些問題則需要醫師協助釐清後才會發覺。 一般來說, 求診的病患為症狀所苦的時間也相對較長, 有需要在第一次看診時做完整的瞭解, 以便選擇最合適的治療策略, 因為, 好的治療是分階段性的

 

關於症狀和疾病方面的疑問, 也可在初診時詢問醫師, 由於大多數的不適其實並非”疾病”所造成, 對於是否生病、困擾的成因和改善方式, 都可與醫師討論。

 

除了澄清問題, 解釋病情, 治療計畫的擬定也很重要, 有些非藥物的治療方式, 更需要一點時間來學習, 如漸進式放鬆訓練, 認知行為治療等。至於藥物治療的必要性、選擇、可能發生的副作用等, 醫師有必要花一點時間來與您說明和討論。

 

由此可知, 花點耐心, 病患和醫師可在初診時了解問題的核心, 進而尋求最佳的治療方法, 事實上, 成功的初診是[治療有效]最重要的前提

 

期待能提供您安全、值得信賴、規律而有效的治療。

 

 

張邦彥  醫師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要跟醫生講什麼?]  [這種談話方式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

以上或許是每一位求診的人都很有興趣想知道的問題。一般來說,會談除了釐清症狀、有助於確立診斷並導向最合適的治療之外,透過會談並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治療關係,有助於讓潛在的問題一一浮現,並不是說百分之百由醫師告訴你症狀或問題的核心在哪,而是經過這段完整的過程,共同發掘、標定並面對了一些潛在的問題並尋求合適的治療方式。

 

[心理治療]則是屬於一種治療者與被治療者之間的一段特殊的治療關係, 種類可大致分成團體心理治療及個別心理治療兩大類, 其中個別心理治療依其目的, 分成數種不同的模式/取向, 能夠處理的問題包含: 人際, 不良行為, 自我價值/瞭解。心理治療也有助於自我成長、甚至是自我療癒,它是一段自我了解和改變之路,需要一些時間,可能將誠實面對內心一些阻力,也未必充滿戲劇化和開悟性,更絕非[被動地]接受治療

 

綜上所述,透過會談,問題的核心有機會被發掘並確立治療的方向,而心理治療式的會談則是指一段特定的治療關係,對於治療都是相當重要的! 至於藥物的服用,對於症狀的緩解和疾病的控制,將視情況而有一定程度的幫助,醫師在開立藥物前會有仔細的評估並做詳盡的討論,不必太過擔心。

 

 / 張邦彥 醫師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診所位置圖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焦慮是自然反應

焦慮, 本身是一個人體自然的反應, 也有生物遺傳的特性, 當我們與環境互動而感受到威脅或局勢難以掌控時, 焦慮反應使得我們提高警覺、做好準備以應變, 有助於避開危險, 適當的焦慮也能夠幫助學習、提高生產力。

然而, 長時間、過度的焦慮, 帶來的可不只有好處, 也不那麼 [自然] , 長時間焦慮的人往往在經過嘗試與努力後, 仍然覺得無法放鬆, 甚至合併憂鬱的情形, [我好像被關在焦慮的牢房] [好像有一個無止境的戰場在我體內進行], 嚴重者, 對於生活的滿足感和喜悅將被剝奪, 工作表現和生產力也會下降, 人際關係、經濟狀態、職涯發展都可能受到波擊。

人生不同階段則可能面臨不同主題的壓力源; 精神分析的觀點則認為, 焦慮症狀的表現, 象徵著內在的欲望(衝動)嘗試擺脫防衛機轉的束縛, 將要躍升到意識的層面, 而這種過程是令人不安的。


焦慮症的核心

或許我們有必要來了解慢性焦慮的現象: 焦慮症 (尤其是廣泛性焦慮症) 的表現, 並不只有 [感覺] 緊張、不安而已, 它有幾個核心:

(1) 不切實際的過度擔憂: 如罪惡感、誇大的負面思考

(2) 不特定且全面性的身體不適: 常讓我們以為是身體得了什麼病

(3) 逃避的行為模式: 這種行為模式加強了因 [無法掌握] 所帶來的焦慮、甚至恐慌, 造成一種負面循環。

所謂 [不特定且全面性的身體不適], 可能的表現有: 

心悸、呼吸困難、冒汗、手抖、感覺異常、耳鳴、頭痛、背痛、頻尿、噁心嘔吐、便秘、腹瀉、皮膚發紅發癢, 性功能障礙……, 這許多起伏不定又廣泛的身體不適都指向一個可能: [焦慮症] (自律神經失調) 在作祟。

案例          (經由個案同意, 細節亦經過修改)

A
小姐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人, 對於室友們揮霍無度的生活感到疑惑, 同時感到極大焦慮, 負面情緒無出口表達, 對於昂貴的共用(付費)物品也不敢向室友拒絕, 經濟壓力日增, 負擔不起基本開銷, 基於罪惡感使得她不敢向男友或家人求助, 懷著疑惑和矛盾, 決定日間工作外, 再兼職一份夜間工作試圖 [只做一個月試試看], 想改變經濟狀況和迎合室友, 卻得到室友的嘲笑, 工作也不順遂, 體力不堪負荷, 在極端無助的狀況下, A小姐身體開始出現廣泛性的不適, 甚至產生憂鬱的情形…… 

焦慮狀況確實需要即時的處理/介入, 累積久了有可能造成預期之外的負面結果, 就如上述的案例一般, 現實中的焦慮情景, 可以想像並不是[服藥]就可以改善的!



減緩焦慮惡性循環的幾個建議

1.
深呼吸: 深深的吸ㄧ口氣 (感覺腹部的起伏彷彿吸到肚子一般), 接著, 困難的部份來了! 試著把氣HOLD住並慢慢吐氣十至十五秒, 直到沒有辦法再吐為止, 重複做深呼吸的動作6-8, 並且在任何時候多加練習(相信沒有人會介意, 甚至不會發現); 藉由控制呼吸, 我們得以在焦慮時緩和自己的心跳(脈搏), 進而減緩自律神經擾動所造成的身體不適, 增加[掌握感]

2.
停下來, 重新專注在 [此時此刻]: 有時, 試著對自己心戰喊話: [結束了] [下班了] [我要重新開始], 揚棄過去的包袱才能享受當下每一刻, 體現生命的彈性與自由; 甚至可以用 [冥想] [全然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 來協助自己感受當下

3.
持正向的態度, 別對自己和他人太苛求: 情的好壞不是只有一百分和零分兩種, 當你努力地做到九十分, 仍然相當值得讚許, 所以也請別把他人的九十分視為零分一樣嚴重, 因為這有違真實; 對於事物的期待也可以合理地降低一點; 人際關係也是如此, 既然你並非喜歡、欣賞身旁的 [任何人], 所以也不需要期待周遭的所有人都喜歡自己, 更要懂得表達自己, 適時的說 []

4.
表達自己的情緒, 包含負面的情緒: 與值得信賴的人吐露內心的感受能達到療癒的功效, 也能避免負面情緒過度的累積甚至是扭曲, 然而, 表露罪惡感, 失落感等負面情緒或個人弱點, 需要極大的勇氣, [這也沒什麼] [我真的不在意] [事情只是……], 是門診常聽到的話語勇於表達情緒 (而非單純描述事件) 比想像中困難 

治療 / 合適的醫療期待

經由上述簡單的介紹, 不難了解, 焦慮症的治療包含了: 症狀的釐清與教育、壓力調適、放鬆技巧的練習、藥物治療、自我了解 (對於過去以及現況)、生活型態調整……; 醫師持包容審慎的態度從旁協助, 並加強每個人內在所擁有的資源, 在治療關係裡共同討論出幾個明確的方向。心理上, 醫師或許沒辦法補足個案[全部]所需 (尤其是成長過程中某些嚴重匱乏的部份); 對治療合理的期待則可立基於: 接受 [焦慮屬於自己一部份], 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 學習與之和平共處, 而不是逃避它、或是期待殲滅它!

文 / 張邦彥 醫師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使生活中時有不順遂,我相信每個人仍擁有快樂的權利和能力]

 

其實,快樂是一個主動經營的狀態,就如同追求成熟、追求人生意義一般,快樂需要透過[實踐]來達成。當然,藥物提供了某種程度的協助,尤其當我們深陷情緒的泥淖或感官的扭曲時,但是,藥物沒辦法把人「變成」快樂!

 

從幾年前的新聞便可得知,國民所得不高的不丹,97%的人民覺得自己很快樂,此數據使不丹榮膺世界第一的快樂王國。顯然地,物質欲望的滿足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帶來快樂的主要途徑。

 

環境並不是決定快樂品質與程度的唯一要件,尤其對於「持續的快樂」而言!

 

研究分析了樂透幸運得主的快樂曲線,顯示他們經歷了短暫的欣喜快感之後,長時間未必能比他人快樂,甚至不如中獎前快樂。

 

<快樂是一種能力?>

 

正向心理學家認為,環境對於我們快樂程度只影響了10%,比如說財富或是天氣,的確會影響我們的心情,那剩下的九成呢?一半來自於我們天生的特質,另一半來自於我們如何掌握、參與自身的生活,做什麼活動,怎麼與人互動,情緒掌握等。哪些和快樂相關的能力可以被強化或開發?又該透過哪些途徑來培養這些能力?生活中有沒有阻礙快樂的陷阱需要避免? 大部分的人都渴求快樂,但是,到底快樂是什麼?

 

<快樂是什麼?>

 

快樂是個抽象的名詞,可能包含身體愉悅感、情緒喜悅、成就感的滿足等,許多科學家和心理學家也努力嘗試更具體地描述[快樂的心理狀態]。現在,讓我們先談談每個人一定都經歷過的[尖峰經驗] (peak experience): 成熟的愛情、家人團聚的喜悅、美妙的性經驗、目睹嬰孩的出生、藝術欣賞帶來的深刻感動、宗教給予的心靈洗滌……,在這些能帶來高度快樂或幸福感的經驗中,我們似乎處於一種創造與自我實現的喜悅中,情緒與思緒處於和諧的狀態,對於過去定位、現在或是未來,都體認到更多的可能性和嶄新的洞悉,而經驗到自由靈性的強化。並非只有尖峰經驗能帶來快樂感,但它深刻地喚起我們對於[快樂]的鮮明印象。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在其[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人類有五種層次的需求,由低而高分別為: 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等情感的需求、自尊與自信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而尖峰經驗更接近了自我實現! 馬斯洛的理論讓我們對於快樂的層次有了啟發。

 

<自我改變, 迎接快樂>

 

自我改變,好比一趟旅程,並非一蹴可幾,我們可以是想馬拉松選手練跑的情況,需要逐次增加時間與距離,整個過程也需要恆心。當我們向內心探索:是什麼原因讓我在[改變]的路上滯礙難行? 即使我知道[需要]改變,[很想要]改變?

有些人無法盡情地、放心地追求快樂,其實是擔心他人的眼光: 將快樂與享樂、不上進,甚至是懶散畫上等號。深層的恐懼或是期待,常驅使我們緊緊地死守在[不改變]的狀態。 

 

以下簡單提供幾個方向,讓我們從情緒、認知行為上做些改變,這些活動能使我們準備得更好,來迎接快樂,達到內心的平靜、身心的舒適、健康的人際互動,以及靈性的滿足:

 

1. 好的睡眠: 研究普遍認為睡眠與免疫系統、精細動作執行、情緒穩定度、思考記憶功能、甚至是代謝、體重都息息相關,睡眠的重要性值得我們把它當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活動]! 好的睡眠是指好的品質,而好的生活習慣將帶來好的睡眠

 

2. 常保知足感恩: 珍惜並接受週遭的美好,喜樂自然發生! 我們常聽到經歷過大小病痛的人,反而感覺比以前快樂許多,這是因為終於留意到周邊事物的美好,珍惜與感恩能帶來滿足和喜樂

 

3. 尋獲歸屬感,創造與他人的連結和愛

 

4. 動起來: 運動有助於疲憊心靈的復原、負面情緒的轉移,也對於心身的整合有益! 有些人因為工作的緣故,長期讓腦力、情緒都超出應有的負荷,運動除了增強體力促進身體健康之外,對於身心的整合修復有實質的幫助,透過運動,我們切實感受到了自己的[],也就是我們的身體和存在感!

 

5. 從練習中培養勇敢: 勇於接受真實的自己,分享並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要,並勇於承受失望,同時,允許自己脆弱,接受自己也是個[],而不是什麼都必須逞強獲勝的[超人]

 

6. 避免從眾和競爭: []故從眾,想[]故競爭! 人生而不同,聞道亦有先後,現實的壓力的確如懸樑刺針一般,提醒了現代人必須保有競爭力以求生存,但人們往往比過頭,在失控慾望的慫恿下拼命增加競爭項目和對手, 進而迷失了自己,而陷入無止境的負面循環!

 

7. 開啟創造之路: 舞蹈、音樂、文學等純粹藝術形式能超越生活的框架,兼具抒發和自我創造的功效,在純粹中,體驗高層次的美感和培養生活的創造力

 

8. 做有意義的事: 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快樂活泉,多一點[想要] ,少一點[應該],除了單一職業之外還有許多價值能夠定義自己,一件事要有意義,通常是要先讓它對自己有意義,才更能發揮它對其他人的意義!

 

9. 慢下來,完全暫停也無妨: []本身就容易破壞美感經驗,緊湊高速的生活步調是造成不快樂的具體成因! 不如給自己完全放空的片刻,如冬眠般與世隔絕,待身心復甦其活力後再重新出發

 

10. 正念減壓冥想 (mindfulness) : 專注當下,從練習專注在呼吸上面開始,不帶批判地自我覺察(情緒、想法、身體感受),思考和情緒都源自自身,而不是[客觀事實],察覺並擁抱真實的自己,有助於放下執念和情緒的惡性循環

 

 <結語>

 

機會就像陽光一般,必須先走出黑暗才能感受到其溫暖和煦! 想要擁抱快樂,除了應該避免造成不快樂的惡性循環(大部分也是學習而來的),更要開發快樂的源頭,嘗試改變自己。改變並不是忘卻現實困境,過度理想地[假裝快樂],而是從具體實踐中調整自己,讓自己準備得更好,身處艱困的環境下仍能[同時]擁抱快樂,我個人也深切體會 [職場壓力,對公權力的不信任,對生活的不確定感,對環境的失望] 是現代的台灣人民的心聲,即便如此,是不是要快樂地過生活,決定權還是在[自己]

 

文 / 張邦彥 醫師

                        

文章標籤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遇到壓力事件, 焦慮反應是正常的反應之一, 好比生活中有喜怒哀樂

長期焦慮,將有可能導致頭痛、肩頸痠痛等身體不適, 可能也會有難以專心、躁動、失眠等情形

 

如何調適壓力:

1. 和醫生討論放鬆技巧

緊握右拳收縮肌肉、持續半分鐘,然後慢慢鬆弛拳頭,打開妳的手直到手部相當放鬆,持續放鬆的狀態一分鐘

彎曲肘部並將手臂上舉於肩膀上,使得手臂與肩膀緊縮,試著持續半分鐘,然後, 將手臂下垂回復到輕鬆舒服的狀態

2. 健康均衡的飲食

3. 合宜且規律的睡眠時間

4. 培養興趣和適當的情緒發抒方法, 並且適度運動, 讓身體 [動起來]

5. 調整正向面對壓力的態度

 

情緒健康:  穩定之中能保有彈性,不至於太僵化,同時也不陷入 混亂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 會令我感到開心的事,或許會使你痛苦不已

我們如何對待自己、對待別人、對待環境的方式,最後就會變成我們的人生

 

文/ 張邦彥 醫師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培養健康的情緒, 我們可以嘗試這麼做:                                        

 

1. 自我觀察: 學習從自我抽離出來,客觀地對部分的自己進行觀察

 

2. 審視人際關係:每個人都需要安全、誠信、可靠,並且能讓自己成長的人際關係;我們的人格是在人際關係中成形的,他人仍是我們能維持心智與情緒健康的最佳資源!

 

3. 察覺並處理壓力:適切的壓力可以創造正面的刺激,使我們充滿動力,但人需要適時調適壓力,使得刺激不致於大到令人難以承受或引起恐慌。偶而跳出[舒適區],學習容忍自己的情緒狀態

 

4. 試著說出自己的人生故事:如果我們能知道自己生命所依據的故事,就能在需要的時候,予以編輯和修改

 

 

文/ 張邦彥  醫師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焦慮的產生,與外在事件個人特質(遺傳,或經由學習而來)有關,焦慮不只是一種情緒反應,更可以影響思考的效率和內容,偶而也會影響身體的知覺感受,以及我們整體的行為模式,因而導致預期之外的不良結果。

 

事實上, 焦慮是人類的本性之ㄧ, 甚至為物種生存之所必須: 焦慮啟動了 身體 (心跳加快, 血壓上升, 呼吸急促, 肌肉收縮)和 心理 的反應, 以協助我們準備好, 足以面對環境的種種威脅。

 

然而, 過度而失當(太長, 持續太久)的焦慮反應, 使得我們猶如熱鍋上的螞蟻, 不但六神無主、變得衝動易怒、思考阻塞, 做事無效率, 生活更可能因此瀰漫在恐懼和挫折當中, 失去了原有的希望, 生產力。如前所述, 焦慮有可能導致一連串的身體不適 (心悸、冒汗、頭暈、嘔吐、胃痛、窒息感、顫抖等), 讓我們不禁懷疑: 身體是不是罹患了什麼病?

 

由於價值觀的改變, 人們被忙碌卻又相對疏離的現代生活所包圍, 不自覺地以箭在弦上的準備姿態來迎接, 若不能充分調適, 或未好好面對和處理焦慮症狀, 有可能會促使憂鬱症的發作, 自我價值觀也將受影響。

 

焦慮症又是女性最常出現的心理疾病, 也是造成失眠最主要的成因, 與焦慮相關的疾病包含: 恐慌症畏懼症廣泛性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強迫症慮病症藥物及酒精引起的焦慮疾患……等, 建議與醫師討論以認清焦慮的各種樣貌, 並尋求解決之道。

 

  文/ 張邦彥 醫師 

晴天身心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